北京筑龍CTO吳英禮:采購與招標平臺建設模式回顧與展望
摘要:聽北京筑龍CTO吳英禮講述招標采購與信息技術共舞的這一十八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向前發展的。縱觀多數行業的信息化發展歷史,初始階段因為業務沉淀經驗少、技術能力不高決定了項目定制和購買產品成為主流,后期隨著業務模型的完整和技術支撐以及大家思維上的轉變,逐步走向軟件服務的購買模式,這是歷史趨勢。
本次我們邀請到北京筑龍CTO吳英禮,聽吳英禮先生講述中國采購與招標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歷程進行,以及采購與招標平臺建設模式發展趨勢,即基于B-PaaS平臺為B端交易提供適合自己的專業采購與招標數字化產品及服務。
正文
主持人:
吳總您好,歡迎來到筑龍研究院。作為北京筑龍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您是在什么樣的契機下開始從事采購與招標的信息化工作呢?
吳英禮:
概2000年左右,當時我所從事的行業與采購招標有很大的交集,那時候發現這個行業的交易量很大,但信息化水平卻很低,招標人、代理機構、專家、投標人都在相對傳統的模式下開展工作,工作量都很大、各方體驗也都很不好,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些信息化產品來讓各方的效率更高一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采購與招標發展的三個歷史性階段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采購與招標在應用層面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半電子化階段、基于互聯網的全流程電子化階段、智能化改造階段。”
——吳英禮
主持人:
北京筑龍2004年成立,所以您幾乎經歷了中國采購與招標電子化和信息化改造的全過程。所以請您總結一下,在行業十幾年的信息化發展過程中,采購與招標軟件應用可以劃分成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什么明顯特征?
吳英禮:
2004年初我們第一代產品研發完成,當年底我們成立北京筑龍,到現在算起來已經在采購與招標信息化領域摸爬滾打將近18年了,我結合這些年的體驗和經歷總結一下。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采購與招標在應用層面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半電子化階段、基于互聯網的全流程電子化階段、智能化改造階段。
在展開之前,我想先說一個觀點:每一個行業的信息化升級改造,都離不開國家“新基建”的建設和政策的引導規范,這是前提,采購與招標行業的信息化發展也要歸功于此。
第一個階段,是半電子化階段,大概時間是2004-2008年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是采購與招標的部分環節在互聯網或者局域網內完成。比如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把報紙等紙質刊物的公示公告信息轉變為基于網站形式的公示公告,這是通知形式上的變化。再比如北京筑龍2005年為太原市建設工程招投標做的標書編制和開評標系統,需要借助光盤介質來遞交標書,同時開評標也局限在局域網內,這都是當時半電子化的特點。
第二個階段,基于互聯網的全流程電子化階段,大概是在2008年到2015年。
這個階段交易業務的鏈條逐漸打通,構建起了完整的全流程線上電子化。以當時的深圳市建設工程交易為例,2008年實現了包括公告發布、報名、標書遞交、線上開標、評標等全流程的互聯網化。這個階段我們也幫助深圳實現了商務標自動評審、技術標輔助評審等突破。
第三個階段就是智能化改造階段了。
在第二階段逐步實現了全業務類型的的電子化以后,北京筑龍和客戶一起開始探索以數據為核心的智能化階段。自2015年左右,開始創新性的結合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進行采購與招標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客戶的采購招標體驗。這個過程離不開第二階段的數據積累和處理經驗。
大概就是這樣三個階段,供行業發散參考。
采購與招標平臺建設模式發展趨勢
“隨著業務模型的完整和技術支撐以及思維上的轉變,采購與招標平臺逐步走向軟件服務購買模式,這是歷史趨勢。”
——吳英禮
主持人:
您把我國采購與招標電子化和信息化改造過程分為半電子化階段、基于互聯網的全流程電子化階段、智能化改造三個階段,結合我們今天的主題“采購與招標平臺建設模式發展趨勢”,相信我們的采招平臺在這十幾年間也經歷了一個變遷的過程吧,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吳英禮:
這是個好問題。
我國電子采購與招標系統建設模式發展至今大概可以概括為三種:
一是平臺定制開發,通過政府采購形式購入,經歷需求調研、系統開發、測試、試運行等多個環節實現系統的上線運行;
二是購買軟件產品方式,通過購買軟件產品并進行相應的二次開發,最終滿足業務要求;
三是將軟件作為服務購買,實現系統零部署、零維護、低成本三大目的,解放需求壓力,提升用戶體驗。
主持人:
那我可以理解為三種建設模式其實和平臺信息化改造過程一樣,也是一種思維上的進步嗎?您能簡單的分析一下嗎?
吳英禮:
其實,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向前發展的,我們這個行業亦然。
采購與招標平臺定制開發模式,長期以來占據主流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個性化需求較高,主要是對平臺所有權的追求所致,即軟件資產思維,而不是數據資產思維,更直白一點稱之為所有者思維。
采用軟件定制模式的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采購與招標的多業務模式和復雜流程決定了產品很難標準化。二是對于企業來講個性化需求很多,多數平臺不具備豐富的配置能力,定制在所難免。
然而,這種模式在不斷地發展中,暴露了很多弊端。第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去規劃和購買軟硬件,導致費用居高不下;第二要經歷長時間的項目定制開發、測試、上線過程,周期短則數月、長則上年;第三在后期的升級過程中產生的需求溝通、資金批復的問題極大影響了系統的升級;除此以外,對于后期運維服務的保障也難以確保。從長遠看,存在著資金籌措、日常運營及后續維護等一系列問題,使系統建設難以為繼,如穿棉衣過河,路子越走越艱難。
購買軟件產品這種方式在當時也是一種進步,但后來發展仍然存在一次性購買成本高、后期運營和維護難度大的問題,可謂“換湯不換藥”。所以,“錢花了,體驗差了”這樣的現狀也不少見。
這些,其實是因為我們軟件行業的特殊性導致的。一般而言產品開發包括了需求分析、產品設計、開發、測試等環節。對于大多數硬件產品而言,往往生產完成后一個開發周期也就完成了,而軟件卻大不相同。一個軟件的開發完成只是代表其生命周期的開始,軟件的持續維護和更新才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軟件的關鍵。因此,任何軟件都是需要持續迭代的。例如,已擁有將近30年歷史的Linux內核每兩三個月就會有新的版本供用戶更新,平均每兩年就會有一次重大版本的迭代。因此,自建平臺或購買軟件產品,后期的運營費用無異于滾雪球,越滾越大。
當然,造成這些問題是歷史時間原因。縱觀多數行業的信息化發展歷史,初始階段因為業務沉淀經驗少、技術能力不高決定了項目定制和購買產品成為主流,后期隨著業務模型的完整和技術支撐以及大家思維上的轉變,逐步走向軟件服務的購買模式,這是歷史趨勢。
相比功能多次變遷,采購與招標平臺的建設模式經歷的階段雖然少,但也正在從基于傳統解決方案基礎上的私有化定制、私有化部署模式向購買服務模式轉變。雖然離真正我們所說的軟件即服務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提供軟件服務的整體方向是對的。
主持人:
剛才您提到,采購與招標行業未來的模式會像其他行業一樣,以軟件即服務的方式為主要發展方向,能簡單說一下這種模式和傳統軟件定制模式有什么區別么?
吳英禮:
首先不管哪種方式,無論是給用戶量身定做一套系統還是提供服務,或者是購買產品,雖然投入、效率等不盡相同,但都是從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痛點為出發點的。
通過購買電子化采購與招標軟件服務,政府或者企業將不再受限于某個單一的軟件廠商,不再束縛于具體的功能修改和迭代,無需購置IT硬件設施、無需組織團隊研發軟件系統,就可快速實現采購與招標的電子化,低投入得到高產出,大大降低試錯成本,同時可以實現平臺的快速上線運營,在保證平臺公信力、安全性、易用性的前提下購買軟件服務模式的優越性將非常突出。
通過購買軟件服務的方式,可以有效將業務和信息化部門從建設、運營和維護的瑣碎事務中解脫出來,專事監管,提高了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形成交易平臺之間良性競爭的局面。
如果對比起來,幾種模式主要差異就是“時間”、“錢”、“服務”三方面的區別。
“時間”指的是效率上的差異。
傳統方式需要經歷前期需求編寫、項目調研、采購等一系列動作,后期同樣要歷經產品規劃、研發測試、環境準備、運營人員培訓等等工作,非常繁瑣。而軟件服務模式下用戶只需要開通賬號配置自己的業務流程就可以開展相關業務。
比如說功能的升級,或者說性能的提升,不管是以私有化部署的,還是說項目定制的方式,你都要提需求、提升級,找團隊來開發。這個周期對比重新建設來說,雖然體量小一點,但這個工作量可一點不少,而購買服務的方式基本上就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新功能都是直接為你更新過去的,直接使用就ok。
“錢”讓二者的成本差異大。
傳統模式無論是定制還是購買產品除了需要支付巨額的購買費用外,還需要為機房建設或者云存儲資源以及網絡寬帶等支付費用。在這背后你需要配置大量的運維團隊,如管理機房以及服務器操作等。此外,你還需要配置一個運營團隊,包括業務需求的驗證以及上線后的客戶服務,這些都是成本。
運維團隊其實對每個平臺來說,隱形成本是相當高的。初步算了一下,運維團隊和客戶團隊加起來,就算10個人,人均成本30萬,一年就350萬到接近400萬的成本,大家可能是看不到的,但實際上它是實實在在發生的。
而體驗好壞主要體現在服務范圍和服務質量上,這是兩種模式的第三個主要差異。
傳統模式下客戶想要獲得豐富且優質的平臺服務通常需要為之付出很大的成本,與此同時因為優質服務資源有限,導致軟件公司在服務多個重要客戶時出現分配不均的情況,想要為每一位客戶維持高質量服務就成了一件頭疼的事情。
但軟件及服務模式在服務方面的優勢就非常明顯。無論是服務范圍、服務質量,因為可以集中更多優質力量做客戶成功,客戶就輕松很多。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的差異外,比如在部署環節上軟件服務不需要考慮各種環境,對于客戶來講是零部署、零維護,服務提供商會對確保穩定性、安全性;比如有沒有攻擊等進行監控和處理,用戶不需要考慮這么多問題。
北京筑龍對應的解決方案
“它是能力更強的企業級采購B-PaaS平臺,我們叫它大采購”
——吳英禮
主持人:
您介紹了這么多,想必北京筑龍已經有了對應的解決方案吧,是什么呢?
吳英禮:
是比傳統軟件及服務(SaaS)能力更強的B-PaaS,我們叫它大采購。它們的區別我詳細說一下。
PaaS直譯是平臺即服務,就是一個底層的應用搭建平臺。而SaaS是真正意義上使用層面的一種軟件服務。所以PaaS可以搭建出許多專業的SaaS服務。像我們圈里經常提到的企業招標采購、非招標采購、單純的采購以及公共資源也好還是國際招標、各類產權交易等都可以通過大采購B-PaaS搭建出來。
舉個形象點的例子。大采購就像是一套樂高的基礎積木,可以搭出來消防車、飛機、寫字樓等各種模型來,那搭出來的這些東西就類比采購與招標的各種SaaS應用。
大采購B-PaaS平臺具備的能力
“交付快、成本低、迭代速度快、升級體驗好、可配置程度高、數智化水平高、創新多租戶模式、采購與招標全鏈路。”
——吳英禮
主持人:
強在哪里,您能簡單說一下么?
吳英禮:
那我王婆賣瓜一下。(笑)
大采購作為一個B-PaaS平臺,能力是抽象的,它的優勢更多是通過所搭建的各類交易平臺所體現的。我總結幾個點:
交付快、成本低、迭代速度快、升級體驗好、可配置程度高、數智化水平高、創新多租戶模式、采購與招標全鏈路,大概這幾個吧。
主持人:
您對大采購有什么期待么?
吳英禮:
我們一直認為,大采購不是筑龍的大采購,是行業的大采購。
作為企業級采購B-PaaS平臺,大采購愿以引領中國采購與招標向數智化方向快速發展為使命,促進軟件即服務模式在采購與招標行業的快速生長,通過大采購B-PaaS平臺的能力,讓越來越多的B端客戶體驗到這種模式的先進性。
主持人:
感謝吳總的參與,謝謝。
來源:http://www.rmzxb.com.cn/c/2022-06-06/3130586.shtml